近年来,纺织行业薪酬水平普遍较低,与职工预期有较大差距。与此同时,企业普遍面临招工难、留人难、贷款难等发展困境,一些企业选择“走出去”到中西部地区、东南亚或非洲等投资办厂。今年7月到11月,江苏省财贸轻纺工会联合省产业工人发展研究中心、省纺织工业协会组织专项课题组,对纺织行业78家企业三千多名职工的收入状况、工资水平影响因素等进行了深度调研分析。日前,《2021年江苏省纺织行业一线职工收入状况调查报告》出炉。
江苏省现有7200多家规模以上纺织企业,有350多万从业人员,纺织产业总量连续37年位居全国第一。这次调研得出的数据,折射出职工收入与招工难、留人难等问题的内在联系,为行业、企业进一步促进职工体面劳动,推动产业健康发展,提供了依据与参考。
调查的3138位(含问卷调查及电话追踪访问)职工样本中,2020年全年平均应发工资为63817元,同比2019年增加5882元,增长10.2%,月平均5318元。全年平均实发工资为56872元,同比增加5709元,增长11.2%,月平均4739元。
关于职工当前最期盼点,有八成以上的职工表示希望增加工资,其次7.8%的职工希望提升技能,4.6%的职工希望缩小与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的收入差距。可见目前提高整体纺织行业一线职工的收入水平,仍是大部分职工的心声。
近3年来,职工工资年均增幅都在10%以上,超过了全省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增长指数。但同时数据显示,2020年平均工资为63817元,远低于全省城镇非私营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06034元。而且这一工资水平还是建立在纺织行业普遍存在的超时加班的基础上,因此,实际的工资标准可能更低。较低的工资水平导致职工对工资的满意度评价不高,多个数据显示职工对增涨工资的期盼极为强烈。
工作量增加,薪资却不见涨
除此以外,纺织工人还表示,高工资是用长工时和无休息换来的。并且纺织业属于制造业,工人的工作环境也相对比较艰难,冬冷夏热,且大多12小时,这样的工作环境,的确1万月薪也不为过。而近几年,不少工厂都增加了织机,为了节省成本,工厂不会增加职工,而是把新增的产能分给原有的职工,因此职工的活也在增加,但工资却维持不变。
调研认为,纺织行业职工收入,受到一些因素影响。美元贬值,使纺织品出口优势减弱,海洋运输价格飚升,一柜难求。为此不少纺织企业不得不到东南亚、到非洲办厂。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居家办公”“非必要不出门”等举措,抑制了消费需求,内需和出口增速放缓;棉花等原材料价格高位波动,成品价格无法同步上涨,能源动力紧张,全省纺织企业大面积错峰用电,部分区域拉闸限电,导致企业不敢接单。纺织企业长期面临招工难留人难,职工培训等用工成本增加,纺织企业经营压力加大。这些都免不了向劳动者转移压力。
近年来,印染等行业的排放标准不断提高,倒逼企业进行技术改造;从2021年1月起,最低缴费基数由3800元/月上升到4250元/月,企业“五险一金”缴纳成本将增加26%;进行绿色化、数字化车间改造,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是缓解招工难、提高生产效率的重要途径,但纺织企业利润薄,银行严格控制纺织企业贷款,“招工难”和“贷款难”制约着企业的发展。
接单难,利润难以保证
近2年受疫情影响,纺织行业也变得更为艰难。不少布老板表示今年是非常困难的一年,不仅缺乏订单,更难以保证利润,多数订单有亏损。今年,下半年迎来限电、限产等措施,进一步加剧企业接单困难。尤其小规模纺织企业的竞争力就开始急剧萎缩,成本上和大厂比没有优势,人脉上、资金上、技术上全部占有劣势,一些时长合作的老客户也慢慢退出时长,订单越来越难接。
年初,涤纶长丝价格暴涨,坯布价格跟涨不足,织造企业利润降低,而涨幅不大的坯布价格也使贸易商利润下降。下半年,更是由限电引起的整个产业链的涨价,但对于偏下游的企业来说涨的仅是成本,利润反而是下降的。尤其对于织造企业来说,长期被高库存制约,为了套现,价格一降再降,利润早已没了底线。
无论从哪个环节看,纺织企业的处境都非常尴尬,接不到单,即使接单订单多数也是亏本,真正赚钱的订单不多。一位深耕纺织二十多年的老板领悟,近几年公司稳定就是福,知足常乐。
来源:工人日报、布工厂、网络、中国轻纺原料网